唐代:斐汶《茶述》
原書已佚,僅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卷上存數(shù)百字,敘茶攻和茶品。
作者簡介
裴汶,元和六年自澧州刺史授;八年十一月除常州刺史。’”古時茶坊間奉陸羽為茶神,常將裴汶、盧仝配享兩側。
自陸羽著《茶經(jīng)》以來,歷代文人編撰茶書蔚然成風,呈現(xiàn)出千峰競秀的局面,唐人斐汶的《茶述》無疑是又一座突兀而起的瑰麗山峰。
斐汶在《茶述》中說,“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這是對茶葉和飲茶之道的至高評價和精深認識,意思是說茶性清味淡,滌煩致和,和而不同,品質獨高。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么一部偉大的著作竟然也佚失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僅僅是《茶述》的引言序論,片言只語而已,而且還是經(jīng)后人的著作轉述的。好在原味未失,精髓猶在,也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
作者斐汶,留給后人的似乎也是片鱗只爪的模糊形象,與《茶述》的命運驚人相似。斐汶的生卒年代已不可查考,我們只知道他是中晚唐時期的一個地方官員,曾任湖州刺史多年,似乎還頗有點政績。而正因為在湖州為官的經(jīng)歷,讓他得以充分接觸了解茶事活動,從而撰寫了《茶述》這樣的不朽著作。
斐汶和他著作《茶述》的淵源
唐朝是茶貢制度最完備的時期,據(jù)載,位于湖州長興與常州宜興交界的顧渚山麓出產(chǎn)的紫筍茶,深得當時皇公貴族們喜愛,與雅州蒙頂茶、常州陽羨茶同列前三名,號稱“仙茶”。專為生產(chǎn)加工紫筍貢茶而建的顧渚貢茶院當時有制茶工坊“三十余間”,烘焙工場“百余所”,“工匠千余,役工三萬”,每年生產(chǎn)紫筍貢茶皆在“萬貫以上”,成為有唐一代規(guī)模最大的著名貢茶院,而督造貢茶也就成為地方長官至關重要的一項政治任務。每年清明前后,湖州刺史就要“進山修茶”,而且還要帶上眷屬、侍從、樂工、歌伎,邀請附近州縣主官,在“鏡會亭”里大張茶宴,舉行隆重盛大的啟動儀式。而其本人則還要在那里再住上一個多月,親自督造貢茶,不敢有絲毫懈怠,直到那些千辛萬苦生產(chǎn)出來的貢茶快馬加鞭、千里迢迢地運送到京都長安,看到皇上龍顏大悅,才會長長吁出一口氣,把心上一塊石頭放下來。在湖州任刺史多年的斐汶,對此是有切膚之感的,如此的經(jīng)歷和感受就像夢一樣,在他腦際纏繞不散。不過看起來斐汶的運氣挺不錯,他不僅由此寫下了輝煌的著作《茶述》,在中華茶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且因為為政勤勉,督茶有功,不久就得以升遷,到更重要的地方任職去了。
在長興顧渚山麓唐貢茶院附近,至今猶有幾處當年湖州刺史們在修貢時留下的摩崖石刻,其中一處曰:“……湖州刺史裴汶、河東薜迅、河東裴寶方元和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同游。”據(jù)說近處還有斐汶的茶詩石刻,現(xiàn)已難以找見了。但從青苔掩漫的模糊字跡中,我們猶可想像出當年斐汶在督造貢茶時忙中偷閑,與同僚們飲酒賦詩、游山玩水的快樂景象。由此我們可以推想,斐汶應該是一個為官干練,為人友善,多才多藝的有作為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