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斗茶?
斗茶,建安人渭斗茶為茗戰(zhàn)
①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是宋代茶人評比茶葉品飲技術的高下,形成的一整套品飲抹茶(細末綠茶)的藝術。
②斗茶要經(jīng)過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燲(xié)盞、點茶六個步驟。
先把茶餅放到炭火上去烘烤,然后把烘烤過的茶餅碾細,再用細絹做的茶篩,篩下碾好的茶,然后一旁煮好開水,用于溫熱茶盞,最后,把煮好的開水沖到裝有茶末的茶盞內,并把水與茶調勻。
③宋人斗茶,主要有三個評判標準
一看茶面湯花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俗稱“冷粥面”,象白米粥冷卻后凝結成塊的形狀;湯花必須均勻,又稱“粥面粟紋”,要象粟米粒那樣勻稱。
二看茶盞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痕,湯花保持時間長,緊貼盞沿而散退的,叫“咬盞”;湯花如若散退,盞沿會有水的痕跡,叫“云腳渙亂“,先出水痕,即為失敗者。
三品茶湯,觀色、聞香、品味,色、香、味俱佳,方能大獲全勝。宋人對茶色的要求相當之高,以純白色為上等,青白、灰白、黃白就等而下之了。為便于觀色,茶盞就要采用施黑釉者,建盞成了最受歡迎的茶具。
什么是半天夭?
①半天夭也叫半天腰、半天妖,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三花峰之第三峰絕對崖上,相傳清末已有些樹。
據(jù)說天心永樂禪寺方丈,一日偶得一夢,夢見一只潔白的鷂,嘴里含著一顆閃光的種子被一只巨鷹緊追不舍后將種子落在三花峰的半山腰上。為了證實夢的靈驗,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峰尋找。小和尚從蓑衣峰旁翻越直至三花峰頂,而后用繩索費盡周折,到了三花峰的半山腰尋找種子。終于在一塊突起的峭壁上發(fā)現(xiàn)一顆綠色的茶籽,茶籽已開始吐芽長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帶回廟中,交給方丈。
方丈將茶籽親自培埴,待長到尺余高,仍由小和尚將其移栽上去。因為方丈認為此茶籽是鷂鳥所賜于三花峰的半山腰,不可強占,又因為生長在半山腰上,所以命名為“半天鷂”。由于“鷂”與“夭”同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夭”。
②采摘時間為每年5月中旬,待茶樹長至“小至中開面”就可以開采。
③茶葉外形緊結,條索緊實,色澤青褐,香氣清淳馥郁,蜜香幽遠綿長。沖泡后湯色金黃清澈,滋味濃厚,回甘潤喉,巖韻明顯。
什么是龍鳳團茶?
①北苑龍鳳團茶是一種餅狀茶團,壓制時印有龍或鳳的圖案,名叫龍鳳團茶,也被稱為“龍鳳茶”、“龍團”、“北苑茶”、“北苑貢茶”等等。北苑是產地,在今建甌縣鳳凰山,當時制茶團的焙房面北開戶,名為“北苑”。它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止于明初。
②北苑龍鳳團茶的制作工藝:采茶→揀芽→濯芽→蒸芽→研碾壓片→去膏→烘焙。
總的要求: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為茶病。可見工藝要求十分嚴格,造就團茶的優(yōu)良品質。
③龍鳳團茶又分為大龍團、大鳳團和小龍團、小鳳團等四種。大團八餅重一斤,小團二十餅重一斤。大小團茶又按質量不同分為十個等級,分別名為龍茶、鳳茶、京挺、的乳、石乳、頭金、白乳、面骨、頭骨、次骨。宮廷的官員需要按等級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