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西南區(qū)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條件使水上航行成為純粹的惡夢,而山道的險峻曲折,又根本無法行駛車輛,只適合馬幫的徒步運輸,這也正形成了茶馬古道的與眾不同之處:這完全是一條用人和馬的腳力踩踏出,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軀輔就成的道路。
大致說來,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這么兩條:一是從云南的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fā)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林芝、拉薩,再經由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fā),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在兩條主線沿途,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蛛網般密布在這一地帶的各個角落,將滇、藏、川“大三角”區(qū)域息息相關地聯(lián)絡在一起。1990年,跟著都吉趕的馬幫在滇藏川大三角區(qū)域一趟100天走下來,我才真正領略到茶馬古道的魅力。那異常險惡的生存條件,那長達數千公里,來往一趟需耗時四五個月的漫長旅途,造就了馬幫們?yōu)槿朔Q道的冒險精神,這種冒險不只是拿生命財產作孤注一擲,而且需要非凡的膽識、堅韌的毅力、勇敢的氣魄和卓越的智慧以及親密無間的合作等等一系列美德。馬幫身上不乏這些東西。這也正是茶馬古道的迷人之處。
當然,馬幫們冒死來往于茶馬古道,主要是為了貿易獲利。人們?yōu)榱松?,為了發(fā)展,總得進行相應的貿易交流,于是,為了豐厚的經濟實利,馬幫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卓絕的抗爭,翻越千山萬水,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往來供需各地,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馬幫運輸的壯觀景象。這正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所錄藏族古諺唱道的:“來往漢藏兩地的牦牛,背上什么來西也不愿馱,但遇貿易有利,連性命也不顧了。”就是這千千萬萬馬幫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常常逾年不歸的來來往往,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條山道,終于“流淌”成各地間相互溝通的“生命”大動脈,成為大西南地區(qū)的聯(lián)系紐帶,成力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又一條通道。這些馬幫集中駐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往往就成了后來的城鎮(zhèn)。
過去我們對經濟需求對人的行為所產生的巨大推動力認識得太不夠了。在民間,這樣的相互交流要比官方記載或人們所想象的豐富得多。